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
能源科普世界
科普作品
低碳清洁能源科普观察
发布者:王继如 发布时间:2023-10-16 点击次数:248

低碳清洁能源科普观察

王继如

       在我的思绪里,有这样三件事,是很可以来说明,清洁能源、低碳发展,是当下能源科普的重要话题:

       刚刚闭幕的第十九届杭州亚运会,56个比赛场馆和亚运村,实现了全绿电供应,绿色能源为绿色亚运提供了坚强支持。据电力交易中心透露,亚运会期间完成绿电交易16场,累计交易电量达6.21亿千瓦时,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7.63万吨,实现56个竞赛场馆全部使用绿色电能。为打造首届碳中和亚运会,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      同时,亚运村开村后,“村民”即可获得“低碳十景地图”,进入十景中任意一站,扫描官方二维码免费激活低碳账户,通过参与“低碳云课堂”、“低碳云答题”等活动获得低碳积分,换取亚运会吉祥物、亚运徽章等纪念品。这是典型的沉浸式科普传播,实现了低碳清洁能源科普传播的数字化、普惠化和零碳化。

       去年以来,中国电动汽车发展实现了爆发式跨越发展,并且成功进入世界汽车之乡欧洲,并在今年慕尼黑车展上大出风头,以至欧盟最近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实行反补贴调查。由此可见,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及其卓越成就。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,这是毕其功于30年的积累与努力的呢!

       30年前,1992年9月22日,科学家钱学森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写信建议,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应该跳过汽油柴油阶段,直接改用环境污染少的新能源。当时中国年产汽车65万辆,他预测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将增至1000万辆,环境保护是个大问题。因此他建议新能源汽车作为发展方向,并且对高能蓄电池技术实施重点攻关,争取突破各项技术瓶颈。

       时隔不久,邹家华回信钱老,一是同意高性能蓄电池技术研究方案,二是拔款启动电动汽车发展研究计划。

       有网友晒了钱老书信影印件,网上一片感慨:真专家真学问,为国家为学术赤胆忠心!

       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,是当下的热门显学。几年前丁仲礼院士与某人关于碳指标的对话视频,许多人肯定都看过,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。但丁院士以学理讲话,以科学服人的态度,和站在历史与现实维度分析碳指标的视角,无疑是极具说服力的。

       以上三件事,为我们今天讨论“淸洁能源低碳发展”这个主题,提供了鲜活的案例。自从中国在联大宣布3060双碳目标以来,各行各业、政府和企业、院校,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技术,按各自的路径推动各项工作围绕双碳目标抓落实抓成效。作为能源行业来说,自觉责任重大,使命光荣。双碳目标关键在能源,重点在电力,这几年来清洁能源技术和低碳电力技术的创新与应用,如火如荼,日新月异。去年我们第七届能源良渚论坛以“能源结构转型”为主题成功举办后,第一天网上关注人数就达10万+。论坛后我们去浙大能源院向高翔院士答谢,他也很高兴,还跟我预约今年能源论坛要做一期亚运绿能技术的专题。全国的绿色能源技术交易中心就在浙江,在国网浙江公司的双创中心。从浙江看,对于3060双碳目标和“双山”理念,应该是可以充满信心,务期必达的。

       清洁能源、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不二方向。然而,这里依然有一个问题,或许还是个无解的问题: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无限的,但地球的能源资源是有限的,科学技术进步总会有瓶颈,那么,有限的能源资源可以始终支持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无尽追求吗?

       从科普传播的角度说,围绕能源低碳清洁技术,推动科普传播落实和创新,除了支持能源科学技术创新和应用、推动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外,是不是还应该把视点放在能源伦理、能源道德及社会用能公平等方面,给予更多的关注,并且实现有关突破呢?其实,丁院士所提出的质问,就是个能源伦理与道德问题。国家之间的发展竞争和碳关税阻碍,也是个能源公平分享的问题。这些方面我以为是更值得科普传播来重视的。科普不应该是简单的学术成果科普化传播,科普工作者、科普创作也不应该是简单的“学术搬运工”,必须有鲜明的观点和态度。

       科学普及与科技进步,或许会延缓能源末日的到来,但是肯定阻止不了某一天能源资源枯竭的固有命运。实践生态文明建设,知易行难,路漫漫其修远兮,只争朝夕!


(在10月13日省科普作协“清洁能源低碳发展、共建绿色美好生活”主题科普沙龙上的发言提纲)


上一篇:没有了